王仁璐舞出自己一片天
1990.09.07 中央日報
二十三年前,臺灣的現代舞仍在一片荒蕪之際,學者俞大綱安排旅美舞者王仁璐回國教授現代舞。當年到耕莘文教院看王仁璐示範演出的學生,還包括西裝筆挺的小說家林懷民,及仍在文化學院﹙文大前身﹚學舞蹈的陳學同。如今他們兩人分別在臺灣及紐約舞出一片天地,這位播種者於最近也翩然回到臺北,作為期兩周的「拉邦動態分析」研習營。
王仁璐認為中國學生學舞蹈的條件不錯,但在發揮創造力方面的牽絆比較多。她同時擔心,「我們是要學名牌『古奇』或『卡地亞』的設計,還是製造自己的手錶?」王仁璐舉這個似乎與舞蹈無關的例子,來提醒年輕藝術家如何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風格。
如果單從外表來看,王仁璐的體態太纖弱,「文質彬彬」得一點不像揮汗如雨的舞蹈家。但數年來與她合作的文大舞蹈系教授陳玉秀說,王仁璐不單在編舞時條理分明,精力充沛,上場演出也盡情起舞,極具動勢。五年前,王仁璐甚至獲得美國加州政府頒發給少數民族傑出婦女的「女鬥士」獎。
跟許多學舞的人最不一樣的是,王仁璐內斂含蓄的氣質。陳玉秀指出,許多華裔編舞家和舞者,常常為表現自己的優點而「作秀」,或講一些誇大的話;王仁璐反而是個有一百分成績,卻只顯露三、四分實力的人。陳玉秀回憶第一次跳王仁璐的作品時說:「起初並不覺有驚人之處,但整條舞跳完之後,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內涵及邏輯性。」陳玉秀又指出,王仁璐的舞作往往教人愈看愈服氣。
王仁璐早年曾在波士頓及紐約哥倫比亞學院攻讀醫科,後來棄醫從舞,在瑪莎•葛蘭姆舞蹈學院習舞四年和參加舞團演出,並於一九七二年與丈夫賀伯•修爾成立「新集」舞團。
王仁璐的作品「金山」、「煉神」「結」都充滿了東方文化的元素,但它們也涵蓋了現代科技文明、戰爭、死亡及饑餓等人類社會共通性問題。
在表現風格及作品呈現方面,王仁璐的創作經歷了多個階段。由於她八歲已經開始學芭蕾,也隨梅蘭芳的琴師李鶴亭學過平劇身段,她早期的作品幾乎是「葛蘭姆加平劇」。但經過長時期的反芻過程,王仁璐編舞時也溶入了建築、環境藝術﹙Environment Art﹚以及電腦繪圖等多元媒體。
洛杉磯時報的舞評家路易斯.西高爾,形容王仁璐的作品「有震撼力且吸引人」。俞大綱在看過她的「白娘子」後,也認為她的作品「富於時代感和時代意義」。
經過多年的尋根及反省後,王仁璐目前更關心的是,亞洲藝術家如何建立自信及盲目吸收外來資料的後遺症。
但她感概地說:「我們的經濟是靠模仿西方而快速成功,文化要走出自己的路,恐怕要花更多力氣。」﹙中國時報容大超﹚
|